本帖最后由 jhyjhp 于 2011-11-8 08:23 编辑
先来测试一下你宝宝的耐心指数: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 3、经常容易哭。 4、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5、吃饭时爱动。 6、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7、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8、自私,只关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11、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2、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13、经常争吵。 14、坐立不安,多动。 15、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17、经常打架。 18、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9、饮食调节不好。 20、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21、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22、经常哭哭啼啼地闹。 如果你的宝宝有半数以上“符合”上述条件,有可能是缺乏耐心宝宝。 缺乏耐心宝宝的特征 缺乏耐心的孩子会出现3种倾向:过度的暴力性、依赖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这是缺乏耐心儿童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自责感就会消失,连父母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使性子、发火。 依赖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宝宝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散漫性 注意力低下没有耐心的宝宝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会显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时,看看这个拿拿那个;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没有一个能坚持下去。
如何培养孩子游戏中的耐心
1、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难易适中的游戏项目,并适当控制游戏时间。如果孩子显出倦意,则要及时变换游戏内容。
2、注意游戏内容的动静结合,让孩子交替玩比较安静和比较热闹的游戏,以此激发孩子游戏的兴奋点。
3、注意教孩子游戏的正确方法和规则,使孩子增加成功的体验。
4、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在游戏中成人可提出一些要求,一旦孩子完成了任务,就及时表扬,提高其对活动的热情,并锻炼孩子认真、耐心的态度。
5、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的玩具,每次给孩子1~2件,引导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变着法儿去玩。 如何培养孩子耐心
刻意让孩子等待
当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孩子时间让他来体会和比较,让他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暂时转移注意力
对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比如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供给孩子身体上的接触,以使他安心,而且可以在不必中断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使孩子安静一会儿。制造困难
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能提升他的耐性。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3岁的宝宝“走迷宫”失败了,父母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爸爸妈妈相信他。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反复说: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这一方式,宝宝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避免半途而废。 创设一个压力情境
没有更多的钱买电动车,如果你能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如此,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设立压力情境是锻炼孩子忍耐力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车,而你的支出计划中没有这笔消费,你跟他商量: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但妈妈、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等妈妈把你的奶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或者:“等你把这小碗蛋羹吃完,咱们就去找小朋友。”对宝宝,妈妈有必要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让他看到: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