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第三者”好烦小学报名遇到的各类问题上海入园体检——你问我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2 | 浏览数: 1637 |倒序浏览
李馨

幼小班

Rank: 2Rank: 2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
发表于 2010-5-17 10:5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现代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教知识,并以此来向他人炫耀,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在7岁以前一定是在获取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存储起来,作为可供大脑加工的素材。所以这时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背诵,记忆那些成人已经加工过的感受——知识。孩子这时的学习速度是很慢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然后再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获得更多的感受,既而不断思考获得智与慧。这就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的道理。那到底孩子的感受与智慧之间是在不断地相互转化着呢,还是没有得到相互转化呢!?成人的焦急,想让孩子快些习得知识的内心扰乱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大脑无法分析快速的,大量的信息,更没有办法在不获得感受的基础上来思考。致使很多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

    这个道理又引发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握住教育的时机呢?

    不教是站在教的立场上的,教是站在不教的立场上的。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易经中自然宇宙的规律,正是教育中的大道。我们现代的教育中不主张孩子在7岁以前学习智性的知识,说地很对啊!但是很多人误解了“智性”这个词。孩子先有自在,再生感觉,而后获得慧,那个“智”是在获得了所有这些以后,人们的总结,也就是所谓的知识。那我们现在再来看“智性”这个词,是不是能够对他有个确切的认识了呢?孩子不能直接去学习别人已经总结了的生活经验,7岁以前的孩子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理解来产生对社会,自然的认识。那么孩子这个时候当然是要学习的,只不过这个学习是自发的学习,也就是现代教育中常说的“自由”。而成人不是不去给孩子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是这个成人一定是更有智慧,能够把各种知识再转化为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取感受。

    这时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中国社会教育普遍过早、过急,而现代教育容易被人误解为不教给。把握住方法,就能在大局上把握住教育的时机了。

    在细节上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的艺术。当成人心急想让孩子快些学会知识,并表现在生活中,不断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讲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多地说“不知道,你说”。其实成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需要向我学习,你什么都不懂。这时的孩子就会在学习探索方面变被动,认为只有向成人学习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自己探索的都是不对的。承认成人对他的定论——我什么都不会。因为我们想要的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孩子,所以这样的方法当然不可取。

    还有另一方面,曾经听说有一位现代教育专家,在给大家做教育讲座的时候讲到:“成人给孩子教的心愿都太强烈了,一定要慢下来,不要急于教给孩子。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通常不要回答他,或者是反问他”。那前边说的是对的,可是在方式上恐怕又由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没有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时期。若我们真象这位专家讲的那样做,恐怕孩子又会开始说“不知道”。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在没有成人限制的情况下,模仿的学习机制就启动了。您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反问你,或者多数时候说“不知道”吗?

    当然不会想的。所以这样的方式又错了。那么在孩子问我们为什么的时候,就及时回答孩子。这个时候把你知道的尽可能地告诉孩子,就不会错过孩子对这个知识最强烈苛求的时机了。这一定是孩子最佳的学习时机。

    凡事最难把握的就是度。我们之所以叫中国,恐怕祖先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我们去把握完事万物的度,掌握住——中,也就是找到了智慧所在。


[ 本帖最后由 xiaoxiang@xa 于 2010-5-17 10:59 编辑 ]
博博妈

博 士

Rank: 21Rank: 21Rank: 21

宝宝生日
2009-03-06 
帖子
14710 
就是应为是一个孩子,所以更加重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把握住教育的时机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