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广告位蓄势待发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0 | 浏览数: 505 |正序浏览

Rank: 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
发表于 2015-5-21 11:3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杨过和小龙女的一世情缘起始于杨过的抬头一望。
  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一个少女走了进来。那少女披一袭薄薄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除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肌肤间少了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杨过的这一望,一眼万年,从此他痴迷于小龙女的白与纯。而作为一个医生,我看完这段描写,忍不住想说:「金老爷子写的难道不是贫血吗?」
  为什么说小龙女是贫血?
  我们知道,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铁元素在血红蛋白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时至今日,缺铁性贫血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苍白是贫血最显著的标志,尤见于面部、唇部和指甲。
  这种因贫血而出现的苍白,在白种人看来,会稍微带点绿色。因此,16 世纪欧洲把缺铁性贫血称为「绿色贫血」或「萎黄病」。
  和金老爷子的想法如出一辙,17 世纪的欧洲普遍把苍白和纯洁以及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绿色贫血又被称为「处女病」。小龙女的白净和纯洁固然让人心动,但这很可能是缺铁性贫血,这病,得治!


  小龙女为什么会贫血?
  然而,诊断了缺铁性贫血仅仅是我们接近真相的第一步,我们还要探究缺铁性贫血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排除是否存在慢性失血,而这实际上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幕后黑手」。
  人体每日能从普通饮食中有效吸收的铁约为 1 mg,如果按每毫升血含铁 0.5 mg 计算,即便每日的失血量仅为 4~5 mL,长此以往,也足以引起缺铁。
  慢性失血都有哪些可能呢?
  胃肠道疾病包括溃疡、肿瘤、息肉、血管畸形等引起的出血,是成年男性缺铁的常见原因;
  女性月经期过长、月经量过大也是不容小视的缺铁原因;
  在农村,我们需要考虑钩虫、猪肉绦虫等寄生虫感染。
  金庸笔下的小龙女,没有胃肠道症状、月经过多的描写;久居古墓、不知猪肉为何物,更没有生食鱼虾蟹的历史,不大可能有寄生虫的问题;因此,小龙女似乎并没有常见慢性失血的理由。
  其次,我们要考虑的是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吸收铁的主要部位在直接连着胃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胃肠道手术引起的吸收面积减少,及食物滞留时间缩短是引起吸收障碍的一种原因,而乳糜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不仅引起铁吸收不良,而且伴随大量肠上皮脱落引发失铁。

  好吧,谁也不会希望我们的小龙女这么惨。
  最后,我们要考察小龙女的饮食习惯。
  食物中摄入的铁有两种形式: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吸收率高;而植物性食物主要含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

  我国古代的食物结构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类较少,食物中的铁主要以非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
  而古墓里的小龙女,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常年食素,仅偶尔喝些玉蜂浆改善伙食。此时的她正值生长发育的花季年华,铁需求量增加,同时月经的到来增加了铁的丢失,因此,小龙女患上贫血并非意外。


  吃枣帮不了小龙女
  中国古代,「以形补形」往往是治疗的要旨。
  或许是源于血液的鲜红,红扑扑的大枣、红皮花生,甚至于红糖水……成了补血的至宝。遗憾的是,这些红得惹人爱的东西,所含铁量甚至不如普通的绿叶蔬菜。
  想靠红枣来补血,从原理上是不可行的。
  凑巧的是,小龙女在绝情谷中遇到了囚于谷底十余年的裘千尺,此人练就了「吐枣核神功」,按理说要练成此功,十余年该是终日以枣为食了吧,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一副肤色惨白、头发稀疏的惨象?
  我不禁想,假如人类的血液是紫色的,会不会留下茄子补血的传说?

  而缺啥补啥是西方医学中直截了当的治疗思路。早在 1681 年,Thomas Sydenham 就指出:「通过将铁浸泡在莱茵葡萄酒中配制成浆液,能够有效治疗萎黄病……皮肤变得温暖,面色变得红润,脉搏变得有力……」到了 1832 年,P. Blaud 甚至尝试含有**亚铁的药片治疗贫血,「向血液中补充已经丢失的活性成分」。

  缺铁性贫血较轻时,通过均衡饮食,增加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的摄入,就有望纠正贫血状态;但贫血较重时,药物铁剂铁之缘片的补充更为可靠。值得注意的是,用铁剂治疗贫血纠正后,至少还需继续服用铁剂 3 个月,以补足储存铁,否则容易复发。
  或许,杨过给小龙女最好的定情信物就是一瓶铁剂铁之缘片?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小龙女原来是贫血患者! ...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