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广告位蓄势待发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 | 浏览数: 754 |倒序浏览

Rank: 1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
发表于 2012-9-20 14:3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以前曾经读过一本书《民国南京》这本书里引起我最大兴趣的竟然是这样一段历史:
  
  1928年,国民政府创建了国民革命遗族学校,收容和培养北伐战争中阵亡者的子女和亲属。校长为宋美龄。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遗族学校重新开放。学校校舍美观,绿草如茵,学习环境十分优美。宋美龄曾对外说这所学校办得成功是她一生最满意的事。宋美龄采纳西式教学方法,根据“手脑并用,自力更生”的办学方针,办起了遗族学校实验农场、实验牧场,实验园艺场,让各科系的学生边学习边劳动。优质的牧牛和牛奶是遗族学校的一大特色。宋美龄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30多头黑白花纯种奶牛,生产出号称当时中国过最好的牛奶。学校规定学生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之后,必须饮一磅牛奶。1946年秋,宋美龄协助遗族学校接收了联合国救济总署无偿援助的45头奶牛,1948年又从美国引进一套“巴氏灭菌法”鲜奶加工小设备。由于时代的因缘际会,加上宋美龄个人的偏好,北伐阵亡革命将士的子女竟被培养成最优秀的牛奶专家,真是始料未及。新中国成立后,实验牧场及所属6家牧牛场被接管,合并组成国有的“南京奶牛场”。当年的遗族学校,地址就在南京中山门外卫岗55号。
  
  我想大多数南京人和我一样,都是从小喝着卫岗牛奶长大的。
  
  我们院门口的拿牛奶地方还在,小时候也常被派了去拿牛奶的。现在好了,可以送到家了。
  
  每天早晨就从奶瓶互相撞击发出的清脆响声开始了。
  
  换牛奶的老奶奶是我小学同学的婆婆。
  
  一支支雪白的瓶子被从一摞一摞蓝色的塑料箱子中拿出,再放进透明的。
  
  现在家里还订着卫岗牛奶呢,不过从瓶装变成了袋装的。
  
  后来离开南京,没法买到卫岗牛奶,也喝了许多牛奶,味道也不差。
  
  只是卫岗牛奶在自己心中总有难以磨灭的好印象。
  
  最早的草莓味酸牛奶就是在中山东路快到中山门的斜坡上的一个小店里喝到的。
  
  还有一次无意中把奶瓶放冰箱里冰了一晚上,第二天竟发现瓶口最上结了厚厚一层CHEESE。
  
  我以前也奇怪,怎么中山陵一带还有地方放牛呢。原来这是真的。
  
  原来我们今天有好喝又便宜的牛奶,还是托宋奶奶的福呢。
  

Rank: 1

宝宝生日
2011-02-06 
帖子
12 
呵呵,还真没想到有这样的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说说我和卫岗的那些事!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