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第三者”好烦小学报名遇到的各类问题上海入园体检——你问我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 | 浏览数: 1214 |倒序浏览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67 
1#
发表于 2011-2-18 12:0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也逐渐增强,愈发不愿意离开家人身边。但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离别,妈妈要上班、爸爸要出差……大人总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这时,如何让小

小年纪的孩子学会面对分离,战胜依恋就成了父母首要解决的问题。
1、离别前的准备
提前使孩子的心理有准备,平时注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父母在平时应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不可对孩子过冷或过热。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体验离别,会使依恋受阻,产生分离焦虑,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应该在离

别前就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离开、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等,让孩子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充分利用游戏、童话故事或动画片中有关离别的内容适时教育孩子。
游戏、童话故事以及动画片中通常都会有一些关于离别的情景,父母在陪同孩子观看时,应抓住这个机会,把游戏和童话等作为教育孩子的切入点,让孩子在虚拟的世界中感受和认识离别,再将这种理

智慢慢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2、离别时的疏导
离别不需回避孩子,让孩子学会直面离别。
有些父母为避免离开时孩子哭闹的追赶,往往选择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离开。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恰当,孩子此时的哭闹追赶可能是因为害怕失去安全保护的焦虑,或是对爱的需要的一种表现。这种需要

是本能,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偷偷离开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迫与父母分离,要避免这种伤害就必须让孩子确信这种危机并不存在。只有让孩子直面

这种现实,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护仍然存在,才能克服离别时的焦虑。
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的情绪特征,引导他走出不愉快的心情。
儿童在情绪、情感的表现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易冲动、易变换、易受感染、易外露的特点。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都会写在脸上,很容易让人发现他们情绪的变化。细心的家长察觉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时

,应怀着理解与宽容的心态,应避免以成人的观念来要求孩子,若强行干涉孩子的行为,如用大吼来扼制孩子的哭闹,或干脆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不予搭理等,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因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

而产生心理疾病或形成不良性格。如果无法制止孩子此时的情绪激动,可设法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如给他喜爱的糖果或画册等。如仍然无法达到效果,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虽然

很心疼你,但这也不可能让妈妈留下,因为妈妈必须去上班,不用害怕,妈妈不久就会回来的。”只要孩子明白了哭闹无效,下次离开时他就不会如此了。
3、离别后的安抚
化解孩子的心结,用轻柔的安抚使孩子理解大人。
当家庭中有一方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时,留守家中的一方就要注意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一定要及时让孩子明白离别并不等于永远的离开,让孩子确信父母都是爱他的,这一点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真

实和坦率能化解孩子的心结,而压制则只会使焦虑增大。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他解开心结,以及告诉他爸爸妈妈必须离开的原因。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加强孩子应对离别的心理适应能力。
如果仍感到孩子有悲伤情绪,可为孩子提供可发泄或转移其情绪的出口,比如通过游戏、画画、讲故事或其他活动来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最好是由在家的父亲或母亲陪着,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

对家的信赖,直到孩子主动去从事其他活动为止。
总之,父母要在忽视与迁就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若能在理解孩子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引导,“离别”也能成为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宝宝生日
2008-07-25 
帖子
63 
沙发!
楼主讲的很对,我们现在都一个孩子,一哭就心里难受的。现在很多宝贝上幼儿园开始都哭得揪心。我和老公商量了很久,就怕稻稻太黏我,就送稻稻去乐睿儿上预备课了,是他们专门设计给准备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的课程。现在稻稻倒是不黏我了,每次下课还不舍得走,作为老妈的我,不得不说有点失落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战胜孩子的依恋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