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差异 面对学龄前的幼儿,因为幼儿年纪小,各方面能力都尚未发展成熟,都需要成人负起全面性的责任,幼儿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像父母一样的照顾和关怀,而且也需要父母教导他们学习许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在责任范围会有重叠及角色本质的混淆,而家长与教师若不能清楚自己的角色本质,且没有彼此了解,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而难以沟通,所以先探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差异有其必要性!以下分六个层面来探讨: 1、 照顾的范围: * 家长:家长对幼儿的照顾是全面性的,不管养育、教育、责任、义务、内容都是属于家长分内的事,也就是幼儿生活上的每一个环结都是家长的责任,根本没有下班时间,是全天候的。 * 教师:教师对幼儿的照顾则是特定且有限度,也有时间性的,而且限制于特殊的技术和知识范围。 2、 关爱的程度: * 家长:家长对幼儿的关爱次数要比教师来得多且强度也比较强烈,而且家长和幼儿的关系是亲密而且直接,情的表达也比较直接,所以,不只有爱也有忿怒,如果家长误解自己的角色,把教育之全责视为自己的责任,往往会增加亲子之间的焦虑和压力,反而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 * 教师:教师对幼儿的关爱程度并不如家长和幼儿之间,程度较弱,有特定的目的,在教育上师生之间较有良性互动。 3、 依附的关系: * 家长:家长和幼儿之间彼此有依附的关系,这是成人和幼儿间相互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应都可以引起另一方的强烈感受和反应。 * 教师:而教师与幼儿则是有适度的疏离关系,老师与幼儿维持一份适宜且足以稳定教师情感及促使老师能正常执行其角色功能。 4、 非理与理性: * 家长:家长情感的部份比理性部份强。 * 教师:教师则是用理性的态度,对幼儿的学习都经过审慎思考,再依据幼儿的发展,对教学法的了解,理的规划种种教学活动。 5 、自发性: * 家长:父母对幼儿以感情为主,对幼儿的态度也是自然而然的。 * 教师:教师对幼儿有目的性,对每一项教学计划都有其教育目标。 6、偏爱性: * 家长: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特别的,也最偏爱自己的子女,把子女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 教师:教师的专业对幼儿则要一视同仁,将自己的才能平均分给每一位幼儿,不论是喜爱或不喜爱。 虽然家长与教师在以上层面的差异,但并不表示两者之间是互相排斥、毫不兼容的,反而是互补的,幼儿因为有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帮助,能够成长的更好,而家长与教师彼此了解自己的角色与彼此的差异,才能使亲师接触时,减少冲突,达成良性沟通,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全发展。 亲师沟通前的准备: 亲师沟通是双向的,彼此之前的了解与准备,将会达到最有效率的成果!以下供参考: 1、 教师应了解家长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及其对子女的期望与管教态度。而家长应理解教师的公平角色,并信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2、 教师平时应仔细观察纪录幼儿在园内的行为、习惯和情绪反应,并将观察所得的资料有系统的整理,以做为与家长沟通的具体参考材料。家长应据实的提供幼儿在家的生活情形,亲子的相处的模式,提供老师更完整的资料。 3、 双方事先先整理问题,及摘要预计的谈话内容,才能谈之有物,也才能避免僵局。 4、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当面或书面的更沟通,只要针对教师和家长的意愿,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方式,以期达成最完美的沟通情形。 5、 安排良好的沟通的环境及选用适当的时间。良好的沟通环境,如周围环境单纯、清静、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沟通时间以家长及教师最适合的时间为主,且时间不宜过长。 (四)沟通的层次 沟通是有层次的,从表面到内心的沟通,循序渐进,掌握气氛,如此可达到最佳的状态: 1、 寒暄、应酬、客套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貌,积极正向的问候,温和的态度和关怀,可以很自然交谈起来,马上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络起来。 如:你今天看起来精神很好! 你今天的打扮不一样呢! 今天天气真好! 2、报告、转述、闲话 闲话家常让彼此都轻松起来,聊孩子的点滴,园里的活动,一些通知事项等等。 如:今天小孩在户外发现金龟子! 小华尿溼裤子了! 下星期二我们要去美术馆。 3、陈述意见、看法、判断、决定 发表自己的想法,对事件的的建设性意见,及个人的立场,考虑的范畴,决定事情的前因后果等! 如:我认为孩子不适合太早接触电脑! 我认为幼师要有专业自主! 我认为目前收费不合理! 4、分享感受与情绪 表示关心与接纳,适当的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作分享,达到彼此信任,增强 同理心与产生共鸣的效果。 你的配合对我们帮助真大! 你对我这么好,我很感激! 5、开放坦诚的沟通 彼此的信任与了解,由表面一直深入至坦诚的内心,便能开放心胸的沟通了! 如:就像好友促膝长谈。 一个及时的忠告或慰藉。
教师与家长彼此的接触是从陌生到熟悉,所以沟通的层次也会因为彼此的熟悉程度而发展至不同的层次,但若秉持着共同为协助幼儿的成长的方向,多运用沟通的技巧,彼此便能作深入的沟通! 摘自网络文章 原作者 洲美附幼李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