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824
- 经验值
- 290
- 在线时间
- 20小时
- 昵称
-
- 宝宝生日
-
- 注册时间
- 2012-1-29
- 帖子
- 204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310
- 精华
- 4
- UID
- 7429283
     
- 宝宝生日
-
- 帖子
- 204
|
本文转自宽宽妈咪美国育儿博客,走近美国生活,分享美国科学育儿观。
写作课,老师抱来一大叠美国的儿童读物,让我们阅读。阅读完后,半小时讨论,然后再花半小时构思一个故事题材,写一篇给儿童看的故事。
自从上次从一个美国人家里拿回一车儿童用品后,也有接触美国的儿童读物。这些读物一般配有插图,故事内容大多都是关于鼓励孩子探险,描述孩子的快乐时光,以及孩子与各种动物交朋友的趣事。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些故事一般没什么寓意,只需要读完后哈哈一笑,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就是。那天我阅读的故事中,就有一些两只鸭子的有趣对话,小豌豆一家的幸福生活,小魔女的魔术棒之类。大多故事内容看后都会让人哈哈一笑,为故事人物的可爱,也为故事本身带来的乐趣。
看完书后,老师忽然问我,在我的记忆中有哪些儿童故事。我当时脑海忽然一片空白,只记得《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小时候大姐给我买过很多故事书,都是欧洲著名的一些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我以为以其知名度美国老师一定知道。结果当我陈述完故事内容后,两位美国老师都非常惊讶地看着我说:“这么悲伤的故事,是给儿童看的吗?”她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无所知,而且她们对故事的悲伤性充满反感,认为这样的故事是不应该给孩子看的。然后她们要我讲一个中国原创的儿童故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东郭先生和狼》,继而想到的是什么悬梁刺股等读书的故事。当讲到狼被农夫骗回袋子里,被农夫打死后,两个美国老师同样露出恐惧与不可思议的神情。
来美国已经十几年并在这里生了三个孩子的中国同学Amy见状,立刻道出了中国儿童故事与美国儿童故事的不同。她说中国的儿童故事一般好坏分明,且重视惩恶锄奸,因此大灰狼、老虎、狐狸等动物总是担任“恶”的角色,最终都不能得到好的结局。而美国的儿童故事通常是所有动物与人类都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开生日派对,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冒险,故事的氛围永远都是开心快乐的。Amy总结说,中国的儿童读物有许多惩罚性的成分,而美国的儿童读物主旨只在乎给孩子带来欢乐,让他们没有压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这番比较让我深受感触。美国的孩子的确很幸福很开心,他们从小便懂得交际,懂得从游戏中创造。我在教堂上课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学生带来的两三岁的孩子,跑到讲台去跳舞或者在黑板上写字,在台下上课的他们的父母并不会谴责他们,只是微笑着看着他们的表演。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而是表扬他们是多么有才华,问他们是不是想当小老师。我开始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有一个中国妈妈也带来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那妈妈让小男孩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叫他不要乱动。一节课的一个小时,小男孩两眼发呆,实在是无聊得我看不过去。但只要小男孩动一动,或者喊一声妈妈,那个妈妈就做出要拍打他的姿势,怒目瞪着他,并示意他不要出声。后来下课了,老师过来把小男孩带到旁边的儿童活动室,让他跟其他小朋友玩。但估计该小男孩不善交际,于是自己跑了回来,又不敢进入教室,趴在门边眼巴巴盯着他妈妈看。
为此我想Amy的总结不光适用于儿童读物,而且适用于整个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如要求孩子要乖,上课不能乱动,大人说话孩子不能插话,考试分数不好父母脸色阴沉等,都是一种惩罚性教育。如学习古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学习惩恶锄奸等看似正义正直的内容,其实质也是一种惩罚性教育。像我们小时候经常因为上课乱动而被老师一个粉刷扔过来,打手掌,罚站或者罚抄写等等,就是更严重的惩罚性教育了。虽说现今已经不能体罚孩子,但整个文化中存在的某种等级阶级及惩罚性观念,冥冥中通过各种方式注入了孩子的神经。为此,中国人大多儿时怕父母,上学时怕老师,工作时怕领导,高一级的科长可以把科员给压死。所以中国人不善创造,善于模仿,善于唯命是从,圆滑浮躁,不善于为社会着想,这便是惩罚式教育的结果。
而美国人实施的鼓励式教育,父母从不打骂孩子,而是从小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创造,即便很多孩子捣蛋,但父母会引导他们往创造与探险的方向走,让他们从这些“捣蛋”中寻找乐趣与成就感。为此总感觉美国人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喜欢各种冒险的活动。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也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而不伤感情,更不会因为对方是领导便唯命是从。他们不会乐意去当公务员,如果大学毕业后到政府部门谋个闲职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们会走南闯北,做生意、做科研、探险、旅行或做更多不入主流却对社会有极大帮助的工作,如环保工作、义工等。因此美国人善于创造,率直正义,乐于助人,善于提出对社会状况的忧虑并寻求解决办法(如《后天》等对环保警示性电影的产生)……
这一节课让我感触很深,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性格里存在的某种劣根性。在我的外甥们都小的时候,我一直对他们实施严厉的镇压式的教育,因为那时候我信奉“如果孩提时不端正行为,长大后就难以成器”。的确,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教育孩子,孩子会变成率直、乐善好施、享受生活的人,或者却在以“奋斗与圆滑”为生存之道的中国社会上难以有大的出息。不过我的惩罚性教育方式,却让我的外甥们对我无限畏惧,更难以指望他们对我的观点能消化和吸收了。
反省以后是内疚,或许我的惩罚式教育,削掉了外甥们许多天生的聪明才智和优点,让他们只向一个方向前行,却可能让他们丢掉了许多本来更精彩的东西。很欣慰侄女在家里受到鼓励式教育,发掘出她的许多天赋才能。希望侄女以后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
幸好现在反省为时未晚,希望我的宝宝出生以后,不要受到我们的压迫,能够拥有轻松快乐的美好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