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米
- 118
- 经验值
- 41
- 在线时间
- 9小时
- 昵称
-
- 宝宝生日
-
- 注册时间
- 2013-3-3
- 帖子
- 3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50
- 精华
- 0
- UID
- 7894092
  
- 宝宝生日
-
- 帖子
- 30
|
本帖最后由 hantang_2005 于 2013-5-8 16:08 编辑
情绪收放 是学来的!
一生下来,婴儿不舒服就放声哭;舒服就放松,脸上呈现出满足的表情。发展心理学者指出人有5种基本情绪:喜、怒、哀、乐、害怕,婴儿一出生就具备。直到长大后,情绪才变得复杂。表情达意,大脑成熟很重要5种基本情绪在原始脑中有特定的处理机制,如杏仁核负责掌管情绪。但是,情绪不只由杏仁核来处理,额叶也有处理情绪的责任。额叶负责整合、计划较复杂的认知历程。婴儿除了自己「表情」,还可以「会意」,就是理解他人的表情,猜出他人的意图。这是一种社会能力。但是,「表情」与「会意」若要适时、适当,就得动用到额叶了。只是额叶是大脑各部位最晚成熟的一部分,直到成年还持续发展着。因此,当小小孩有要求时,会采取直接表达,所以他们表现出「不肯委曲求全」与「赖皮」是可以理解的。
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有许多个别差异,在控制情绪上也有许多差异。例如孩子半夜醒来哭泣,妈妈抱起孩子在他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在这儿,不怕,不怕。」有的幼儿听进父母的安慰立即安静,有的还会再嚎啕一阵,从婴孩一直到5岁,都可能听不进安慰,这牵涉到孩子的气质和大脑成熟度。研究指出,婴幼儿在成人示范下,能慢慢学到情绪的表达与控制;长大的过程,虽然气质没变,但会因为社会化而改变情绪与行为表达方式。
说出来,有助控制情绪-不知道爸爸妈妈有没有注意过婴儿或是幼儿会瞪着成人的表情看?好几回,我观察到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看着一群大人有说有笑,特别是在大人们说笑话笑成一团时,这个小小孩也跟着「哈哈哈」笑出来。大人无不惊讶此动作,看着小小孩,笑得更厉害。有的大人还揶揄的说:「你懂什么呀!」不过,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能会抓到自己认为的笑点,对某个词汇有特别感觉。上面提到情绪不止于生理的表达,随着成长,「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幼儿渐渐学到以「词汇」描述与控制情绪。
研究指出,有的幼儿可以暂缓满足,或是接受暂时的等待,以得到很想要的东西。幼儿采用的策略是「转移」,将引诱他的棉花糖想成是其他不能吃的东西,或是以口语告诉自己,等老师回来就可以吃了。但幼儿学习以口语控制,需要成人示范。例如在外面口渴时,妈妈会告诉孩子:「忍耐一下,回到家就有的喝了。」接着,妈妈用其他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数数看坐车还有几站就到家了,或是两个人开始玩故事接龙,看接到哪里就到家了。
能判断别人情绪,受同侪欢迎-「口语」不但帮助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帮助解释与沟通情绪,它还能帮助理解他人情绪和社会线索,进而带出正面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研究指出,语言能力高的幼儿,他的情绪知识较高。情绪知识是指对表情的判断,以及对情绪行为或是情境的判断,能够清楚说出对方的情绪需要。假设请孩子判断一位小朋友才舔一口的冰淇淋倒掉地上的感受。当幼儿能清楚说出这些情绪,这是同理心的表现,他自然容易被同侪接受,如果同侪要选「班上我最喜欢谁」的时候,他的得票率会较多。当然,老师对他的合作、自制等行为的评价也是较高分的。
换句话说,如果看到别人正吃着的冰淇淋掉下来,会视而不见、或是笑闹的孩子,都会为自己招来不一样的「友谊」。幼儿要学习判读表情,也要学会不同情境所带给人的感受,才能进一步做出适当的社会表达。但是学习的历程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嘴里说着「要忍耐」,但身体却动来动去,很快就放弃「忍耐」,这类孩子的同侪关系,就要到年纪大一些才渐渐改善,请爸妈多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时间吧!
摘自网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