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 | 浏览数: 1507 |倒序浏览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3-05-13 
帖子
497 
1#
发表于 2013-3-6 13:0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lisa_jiang婷婷 于 2013-3-6 13:05 编辑

宫寒是指胞宫寒冷,对很多女孩子来说,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但大家对手脚冰凉、虚肥发胖却不陌生。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宫寒的外在表现,因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小问题也渐渐酿成了未准妈妈不孕不育的大毛病。

一、宫寒引起不孕不育
  子宫是胚胎发育的着床,女性一旦患上宫寒,对外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包括月经异常、体虚发胖、手脚冰凉、下腹坠胀疼痛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影响怀孕的主要原因:
  1、宫寒影响排卵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宫寒女性月经不调,尤其是延后现象,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这一现象通过B超检查发现,原来是缺乏女性的正常排卵。没有排卵,自然会影响受精,从而导致不孕。
  2、宫寒不宜胎儿生长
  宫寒,顾名思义子宫温度偏低,正如人类生活的环境,南极的低寒气候也是不适合人来生存的。而宫寒一样不适合胎儿生长,哪怕幸运地让准妈咪怀上了,也容易因为细微的问题而发生流产


二、造成宫寒的3大元凶
  造成宫寒的原因,一方面与人的先天体质有关。比如有些女性在出生的时候就属于早产儿或者年幼体弱多病,体内的“阳气不足”,平时就特别怕冷、对气候凉暖特别敏感、冬季手脚容易发凉,这样就容易出现“宫寒”。另一部分的人则是由于父母的遗传,比如父母生育年龄较大,身体阳气本身较少,也容易造成子女成为“寒性体质”。
  另一方面,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宫寒。子宫是女人身体里最怕冷的地方,受到寒冷的刺激,就易因寒冷邪气侵袭而出现宫寒。如今,冬季贪吃冰冷的饮料,穿着单薄,夏季用空调降温过严重,为了保持身材苗条而选择减肥等现象都是损伤身体阳气的不良习惯。另外,女性过度疲劳或者情绪剧烈不稳定等等,也是宫寒的罪魁祸首。

三、备孕女性如何应对宫寒
  1、艾灸驱寒。
  对于体质天生偏冷的女性来说,艾灸可谓是最关键的调养品。艾是纯阳植物,用艾条温灸小腹及穴位,可以起到温煦固阳的作用且效果明显,对于痛经的女性也十分受用。
  2、泡脚驱寒。
  泡脚也能驱寒?这是因为脚底遍布全身各个器官的穴位,也被称为人的第二个心脏。宫寒的女性可以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不但能活络血脉,养生去疾,还能驱赶子宫的寒气。浸泡的时候,可以用双手的劳宫穴,对按脚底的涌泉穴,采用心肾相交法驱寒。
  3、按摩驱寒。
  这是宫寒女性最简单的驱寒方法了。只要经常按摩自己的无名指,长久坚持不但可以缓解宫寒,还能够缓解感冒、尿急尿频等症。同时,还可以用双手按摩肚脐周围,大约用时15分钟,直到按热为止,既可以驱寒,又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体内毒素。

四、女性如何预防宫寒
  1、趴着午睡易宫寒。
  中医认为,女性体质本来就偏阴性,不可贪凉,尤其是下体不可着凉。冬季爱穿裙子的女性们就要注意啦,莫让一时的漂亮付出昂贵的代价。另外,千万不要趴在办公桌上午休,因为睡眠时间里人体毛孔松懈,后腰容易被寒邪所伤。
  2、快步走防宫寒。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3、餐后一杯姜茶化寒气。
  平日里,女性可多吃花生、核桃等补齐暖身,每日午餐或晚餐后喝一杯姜茶,主动化解体内寒气,长期坚持对调理宫寒十分有益;少吃性寒食物,如绿豆、苦瓜等,多吃洋葱、番茄等食物。
    4、健康情绪抗体寒。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所以备孕女性要注意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及工作,克制自己的情绪。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174 
女人最怕体寒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想要BB?未准妈咪宫寒破解之道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