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第三者”好烦小学报名遇到的各类问题上海入园体检——你问我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4 | 浏览数: 1562 |倒序浏览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67 
1#
发表于 2011-1-14 17: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目前,热衷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人很多。许多父母很早就教儿童认字,算术;有的家长还对儿童进行早期定向培养,例如很小的小孩就在家长的逼迫下学画画,学书法,学
钢琴、小提琴等。其实这种教育增强的并不是儿童的智力,而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后果则会妨碍孩子正常的智能发育,引起孩子情感上的许多问题,导致孩子讨厌学
习、身心不健康等问题。

  什么是智力?说穿了就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潜能。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人有能够根据环境不断改造自己、探索世界未知数、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能力。所以,智力不是只表现在读、写、算等技能方面,还包括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能力、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解决诸如有两个煤气炉灶时,是用一个灶先做菜后做饭,还是先煮饭后炒菜;还是同时用两个灶一边煮饭一边炒菜的问题时,就需要动脑筋好好地计划一下,否则就会吃冷菜、冷饭或浪费许多时间。又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在上了大学,独立生活后,需要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调整时间,安排学习和生活,克服不安定的心理,以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种智力,一种自己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一个人若不具备这些能力,只会被动地记忆些死的知识,那么他的一生是不会有大出息的。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过分重视读、写、算,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发展孩子的智力就是让孩子认字、背诗、学算术,所以就想方设法地阻止孩子玩耍,逼孩子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一旦把智力开发等同于知识灌输,极易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从而导致孩子厌学,影响正常的智力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早期教育作了这样的描述:"早期刺激可以看成是早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0~3岁的儿童,它更具有生理学--心理学色彩。它是通过节律感(声音的、音乐的、颜色形状变换、运动物体、时间间隔)、语言、触觉、动作、运动的安排等方式进行的。在儿童早期刺激训练中,玩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益智类的玩具,它们既合乎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又能让孩子在无负担的环境中自由探索、求知,这是一种比较自然、科学的智力开发方法。比起家长们常认为的所谓的"玩具",如书本、点读机、点读笔,不如让孩子多玩玩像七巧板、跳棋或动脑机这样的真正的益智玩具。

  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小孩只有早识字才能及早地表现出聪明智慧,而忽视了长远的打算。其实,人的培养周期很长,不同的教育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特定任务,如果儿童在早期由于提前识字而妨碍了那一特定阶段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厌学、自卑的情绪,结果就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种后果也许在几年以后才显示出来,到那时后悔就晚矣。最后,还是呼吁家长们勿要拔苗助长,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玩乐、自然成长的空间
豆豆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07-09-21 
帖子
10261 
坐沙发慢慢看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09-01-13 
帖子
28 
每个早教机构的教学目标不一样,不是让宝宝学会识字什么的智力发展,而是让宝宝学会自理自律的好习惯,培养宝宝乐观向上的态度,这对以后的学习起着决定的作用,不会给宝宝太大的压力,让宝宝自己喜欢上学习,而不是强迫他去学,这样我想效果更好吧!


【违规内容已编辑】-By 伊诺溪溪

[ 本帖最后由 伊诺溪溪 于 2011-2-23 16:05 编辑 ]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8-06-13 
帖子
13 
顺其自然的好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早教偏颇易导致厌学 妨碍正常智力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