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 | 浏览数: 907 |倒序浏览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6-02-02 
帖子
303 
1#
发表于 2008-12-1 12: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杂粮是众多粮食的统称。杂粮营养素全面均衡,都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杂粮不仅能充饥果腹,还能调养身体、滋补身心,具备不同的疗疾、健身功用。用它们天然的食物疗效,来改善和预防疾病,达到“三分治、七分养”的目的。进补强身药补不如食补,在疾病尚未发生时,便要防患于末然,即不对症,亦无它患。在患有某些疾病时,通过调节饮食,也能达到治疗目的,实是天然的、无副毒作用的好医药。用天然食物来改善和提高身体健康,也是归返自然的养生保健,可谓一举多得。
    养生保健杂粮粥,能延缓人体衰老,养颜健肤;改善血液循环,健全毛细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强筋骨,有利于骨骼的发育,防治骨质疏松、骨软化症、腰膝疼痛、骨骼肌收缩;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利水渗湿,消肿,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痛;敛肺,适用于咳嗽痰多、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脓肿、肺癌、肺炎、肺结核;排毒,清除有害物质铅、汞、农药及放射性元素,缓解药毒、酒毒、食物毒;降脂减肥,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防治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降压明目,防止眼睛受到氧化破坏,预防高血压、白内障、青光眼之类的眼疾;保护肝脏,止肝火明目,适宜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降低血糖,增加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化,帮助人体代谢葡萄糖,防治糖尿病;养胃增液,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防止吸收不良、消化不良、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胃虚弱、胃癌;促进溃疡愈合,可用于各种溃疡性胃肠炎;止泻固肠,减少肠癌,适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理气调中,排除胃肠积气、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养血滋阴,提高人体血色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气血不足、贫血头晕、血虚萎黄、血小板减少症都有助益;促进白细胞的生成,提高血清白蛋白,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补虚损,可用于心烦体虚、肾气虚弱;固表止汗,防盗汗;清热消暑,并解虚热,润燥;益肾养精,可用于肾病、肾虚遗精、尿频;帮助改善免疫系统,增强自然治愈力,抗炎抑菌,抑制尿路感染、阑尾炎、淋浊、口腔炎、脚气等感染者;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益智健脑,可活化、改善脑部机制,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提高记忆力;镇静安神,对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头痛、失眠、精神衰弱、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均有助益;养心,改善心肌营养,保健心血管系统,对抗心律不齐;促进内分泌平衡,提高生殖能力,适用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闭经和卵巢功能障碍;提高抗癌能力,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防止癌变,并防止转移,预防鼻咽癌、喉癌、食管癌、消化道癌、宫颈癌、膀胱癌等;促进机体发育,预防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适用于年老体弱。
    为了让杂粮的营养成功地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每日一~二碗养生保健杂粮粥,可保身体常康常泰。养生保健杂粮粥由薏米、荞麦、燕麦、糙米、小米、莲子、黑糯米、红枣、绿豆、南瓜、陈皮各适量组成。
    在制作过程中,请使用陶瓷器具制作;淘洗杂粮时应少洗、少搓,淘洗的次数也不要太多,以防维生素的流失。
    陈皮最好亲自晒制,晒干后放置时间宜长久些,也防新陈皮有保鲜剂,对身体不利;小米不宜与杏仁同食;莲子变黄发霉不要食用;腐烂的干枣不能吃,否则易引起中毒;薏米、燕麦孕妇慎食用;荞麦外表粗糙,好像火烧过一样,因此也称乌麦,皮肤过敏者和肿瘤患者忌用,也不可与含有氢氧化铝之类的药品或含白矾的食品同时食用;另坐月产妇最好暂停食用。
    无论是食疗还是食补,都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效果才会愈来愈佳。
    用天然的五谷杂粮保健品,抵御环境、食品、精神污染,配合《善智妙音》之100宝道健体术,保持健康正常地生活习惯,还自己一片自然的健康天空。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06-04-27 
帖子
4218 
杂粮和粗粮是一个概念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神奇的养生保健杂粮粥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