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第三者”好烦小学报名遇到的各类问题上海入园体检——你问我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4 | 浏览数: 3124 |倒序浏览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1#
发表于 2010-7-28 18:4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从小是个喜欢孩子的人,也因为这份喜欢,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阅读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书籍,其中甚至包括美国一些经典的英文原版大学教材,同时也在实践中展开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见证了孩子们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有时也常常会心痛,因为不时会有孩子告诉我:“我犯了错我妈妈就不爱我了。”“我妈妈从来不跟我说‘我爱你’。”“我想妈妈了,可她老也不在家”。……在跟一些儿童教育领域的业内人士做过一些交流后,我更感到惊讶和匪夷所思,原来,在西方主流教育科学将儿童看成具备自发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周围环境建构知识的小科学家和小哲学家几十年后,我们还依赖小红花,还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还会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坐着,我就让你一个人呆着。”……原来,“贵族”、“精英”、“纯外语”等等,可以让家长轻易地掏出大把真金白银,他们却不知道,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丰富的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想起了一个在海滩上捡起干渴的海星,扔到海里的小女孩,在我听到孩子一句句让人心酸的话语后,我决定去做那个小女孩。所以,我把我学习儿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贴一部分在这里,跟你分享,或许,我们都能做那个小女孩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阅读书籍 芝加哥大学儿童教育学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劳拉·伯克所著《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胎儿期 为期9个月,是发展变化最快的阶段,一个单细胞发展为可以适应复杂环境的人类婴儿。
      第二个阶段——婴幼儿期(从出生到两岁),身体和大脑的变化非常大,支持了运动能力、感觉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开始发展语言能力,开始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建立联系。
      第三个阶段——学龄前儿童期(两到六岁), 孩子更加自律、自足(即更少依赖大人);非常热爱想象性游戏(俗称“过家家”),这种游戏可以支持儿童心理方方面面的发展需求;(插播:关于“过家家”对儿童智力、情感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的帮助,相关的文献越来越多了,看来,多让孩子“过家家”,是很有好处的哈)思维和语言获得爆发性发展;出现道德感;与同龄人建立联系。
     第四个阶段——学龄儿童期(六到十一岁),运动能力更发达;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精通日常语言;对自我、道德乃至友谊的理解更为深刻。
     第五个阶段——青少年期(十一到十八岁),向成年的过度期,学会抽象思维;开始关注自我价值与个人目标;开始准备与家庭分离;开始准备接受高等教育。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371 
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丰富的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
同意这个观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宝宝生日
2005-09-25 
帖子
28889 

Medal No.4

期待后续,楼主加油!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贴今天的更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抓住了儿童及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某些本质内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不断扩大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有待解决,合理的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便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0~1岁是儿童能否建立对世界的信任的关键时期。信任是婴儿要学习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如果婴儿生活在爱与关怀之中,其要求能够得到母亲或其他看护者的及时回应,他(她)就能形成对世界的信任,如果遭到虐待,或者其要求长期得不到回应或关注,婴儿就会产生对世界或他人的怀疑或恐惧的心理,引起不信任感,形成对人怀疑、惧怕、不信任的人格。

    1~3岁是儿童能否形成自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允许与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有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形成自信和自主感;如果儿童的自主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感到疑虑,对自身或自己的行为抱有羞怯感,形成一种消极人格。

    3~6岁是儿童能否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并富有想像力,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果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并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他的问题,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建议,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发展成出拘谨、压抑与被动的人格。

    6~11岁是儿童能否形成乐观、勤奋的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追求的是学习或活动的成就。如果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赞许或奖励,就会促进乐观、进取与勤奋人格的形成。反之,如果他(她)在家庭、社会或同龄人中获得的都是负面的经验,就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的人格。   

    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能否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追问“我是谁?”、“我在社会中的定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她)自主形成的价值观和自主选择的人生目标会让他(她)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否则,他(她)就会陷入混乱和迷惘。

     (备注:以下四阶段涉及到成年期,略去)

这段很长,而且略显枯燥,但实在是非常非常精华的东西啊。


[ 本帖最后由 小菜菜妈 于 2010-7-29 19:54 编辑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宝宝生日
2005-09-25 
帖子
28889 

Medal No.4

楼主的笔记太过理论,能否有实际点的举例等
楼主表拍我哦,(*^__^*) 嘻嘻……
菲妈

贵宾用户

宝宝生日
2005-07-08 
帖子
218 
我也觉得实际的比较好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我个人学习理论的经验是,理论虽然读起来有点费劲,但它让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所以反而到实际中可以灵活运用,如果只知道一些实际的处理办法,却不知道背后的原因,运用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了。有很多妈妈抱怨,书看了不少,但生活中却很难用的上,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市面上大量的书籍都之让人知其然,而不让人知其所以然。
    不过,我也觉得接受楼上两位同学的意见,贴一段理论,贴一点联系实际的东东,也可以考验一下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理论。


    贴今天的更新: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近现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至今十分经典。
    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学习知识及日常事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来获得和建构知识的。换言之,皮亚杰把儿童看成建造自己的个人知识理论的小科学家。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2岁):靠感觉来获取经验,嘴巴、眼睛、耳朵和手等感觉器官都是他们对周围环境“采取行动”的工具,他们也借此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把藏着的玩具找出来;把抽屉里的东西拿出来,再放进去;或者把音乐盒的盖子打开,从而听到音乐……
    第二个阶段(2~7岁):可以使用符号来指代自己的发现,语言能力开始发展,出现角色游戏(即想象性游戏,也即“过家家”),但思维仍缺乏逻辑性,也不懂得保留概念。
    第三个阶段(7~11岁):逐渐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但仍不能像成年人进行抽象思维。
    第四个阶段(11岁以上):逐渐具备抽象能力,能够运用并不指代具体事物的符号(比如数学符号)进行推理。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理论应用)
   宝宝为什么爱吃手?(这是我在某报纸上对一个妈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贴在这儿)
   
    问题:我家儿子1岁七个月了,他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就爱吃手指,我们试过各种办法:给他手上涂清凉油,打他屁股……可是他还是时不时地吃左手的大拇指,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支招:如果我对你说BB在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吃手指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要是你们不是这样焦虑地百般阻挠,他或许早已顺利度过了“吃手指”的敏感期,你会不会很惊讶?

  心理学家发现,每一个宝宝都是带着强大的学习热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他的小嘴巴就是第一个学习工具,你会发现他不但喜欢吃手指,还喜欢把能够拿到手的东西统统放在嘴巴里,吮啊、咬啊、啃啊,他就这样获得对各种物体的感觉印象,这些感觉印象都是他以后智力活动的材料。所以,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洗干净他的小手,而不是刻意阻拦他。等他学习探索够了,他自然会转移注意力。

  现在,建议你放松一点,他吃手指时不要凶他不要吼他,发觉他吃得太频繁的话,要不露痕迹地把他的手拿开,多给他准备一些益智玩具和有趣的图画书,多跟他去户外玩水玩沙,慢慢地他就不会那么执著地吃手指了。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理论应用)

    宝宝爱探险 是喜不是忧

     烦恼:我家宝宝刚过一岁半,他很喜欢从沙发上往下跳,也喜欢从椅子上爬到桌子上,带他到外面玩,他也喜欢在石凳上爬上爬下,让家人很担心,我们总是一边把他抱起来,一边跟他说,这样很危险,他当时会笑嘻嘻地答应,但下次还是那样,请问,我该怎么引导宝宝呢?
     支招:我家小朋友也是在一岁半左右开始出现类似行为的,他常常跃跃欲试地从石凳上往下跳,快快从小山坡上往下跑(他在10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到一岁半的时候,已经成了运动健将),在家里到处爬上爬下,寻找他感兴趣的事物……这个永不疲倦的小探险家确实把我折腾得够戗,但我总是很小心,从不轻易对他说“不”。要知道,这些探险行为是宝宝了解和征服周边世界的第一步,每一次的探险,都会丰富他的认知,锻炼他的意志;每一次探险的成功,也都会增强他的自信,这些都将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不轻易说“不”,不代表纵容他进行危险的行为。那段时间,我在家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足够安全的领地,里边有各种丰富感官印象的东西,还给他准备了一段木头,他天天在上面练平衡木;在外面,我总是打醒十二分精神监控他,如果探险行为不会危及到他的安全,我就不轻易干涉,他常常在疯跑的时候摔跟头,但很少娇气大哭,而是爬起来拍拍屁股接着跑,我个人觉得,这种自然教育非常有助于提高小朋友的抗挫折能力;当然,一旦探险行为危及到他的安全,那我绝对会第一时间出手干涉,比如,当他要从一个过高的石凳上往下跳时,我会立刻把他抱开,告诉他“危险,不可以”,如果他坚持,我就一遍遍纠正,不厌其烦,但绝不会指责他。我个人的经验是,因为你很少说“不”,所以一旦你说了“不”,这个“不”字在他心里就很有分量。
     我建议,宝宝下一次探险的时候,请你仔细观察他,你一定会发现他的专注、认真和执着,而一旦成功达到目的,他眼睛里焕发出的那种骄傲和自豪,一定会打动你。所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宝宝去探索和冒险吧,他会变得自信而阳光。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05-07-12 
帖子
39 
原帖由 小菜菜妈 于 2010-7-28 18:41 发表
从小是个喜欢孩子的人,也因为这份喜欢,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阅读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书籍,其中甚至包括美国一些经典的英文原版大学教材,同时也在实践中展开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见证了孩子们巨大的创造力和想 ...



阅读心理学书籍这个蛮好的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理论应用
    宝宝动不动就哭
     妈妈怎么“免疫”
     问题来了:我家宝宝刚过三岁,可能是老人家带着,比较宠他的缘故,特别娇气,大人一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哭个不停,像昨天,我们出去逛商场,他非要我们给他买一个玩具,我们跟他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这个以后再买,他马上就哇哇大哭,哭了很长时间,最后他爸看不过眼,还是给他买了。我们想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又不知道如何做起,请问,你能给点建议吗?
     支招:我碰到过很多跟你家宝宝有同样问题的小朋友,大人往往对他们过分娇宠,有求必应,生活中也没有确立必要的规则,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朋友,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哭就成了要挟大人最好的武器。这个不良倾向要是不及时纠正,还真的很麻烦,因为谁也不想养育出一个又自私又爱耍赖的宝宝。
     讲一段我自己的经历,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有一段时间,我奉好友命,帮着“修理”她家被爷爷奶奶宠坏的“小皇帝”。小朋友每天都有很多要求,对众多非合理要求,我都平静而坚定地拒绝。一开始,家里也是哭声不断,每次他哭的时候,我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告诉他:“阿姨很爱你,但阿姨不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如果你觉得难过的话,那就哭一下,我会一直在这里陪你,等你哭够了,你就告诉阿姨,我们再一起出去玩点别的。”然后,我就在一旁等他哭完,如果他真的很伤心,我就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抱抱他,但决不会求他不哭。他哭着哭着,自己觉得索然无味,慢慢就收声了。我大概“修理”了他四五次,他的哭闹次数明显减少,因为他知道,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所以,要想避免孩子用哭来控制你,你还真得“硬下心”来,如果要求不合理,那不管他哭得多厉害,你都不能屈服。要注意的是,你应该很严格地要求他,但决不能伤害他的自尊,更不能威胁他说,你不爱他了。你要让他知道:“你很爱他,但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他必须改正。”父母的爱和信任,是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必要前提。

Rank: 3Rank: 3Rank: 3

宝宝生日
2007-05-13 
帖子
16 
(理论应用)
    宝宝“恋物” 妈妈怎么应对?

    问题来了:我家宝宝5岁多了,因为我工作很忙,所以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最近我发现他老是抱着我的一件T恤睡觉,一边把头贴在上面,一边跟自己说:“嗯,妈妈的味道。”因为这种现象比较频繁,所以我有一点点担心。请问,我需要引导他,让他慢慢没那么“恋物”吗?

    支招:每个宝宝都会依恋妈妈,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跟宝宝相处,势必影响他的安全感,让他感到焦虑和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宝宝把你的衣服当成“依恋对象”,从中寻求温暖和安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他只是在睡觉时拿着你的衣服,而不是时时刻刻抓着不放,那就不要太过干涉吧,因为,那上面“妈妈的味道”确实能够舒缓他的情绪压力。

    不干涉他“恋物”,不代表不处理他的情绪问题。其实,他的行为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他需要你的陪伴,所以,还是尽可能多抽点时间给他吧,而且不管是户外玩耍,还是亲子共读,或者是陪他学习,都得保证你的陪伴是高质量的。要知道,孩子是很善于捕捉妈妈的情绪的,你越一心一意陪伴他,并尽可能地跟他一起从事有趣有益的亲子活动,他就越容易认识到“我在妈妈心里很重要”,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认知可以很好地支撑他度过与你分离的时光;相反,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陪伴他,一边想着当月的财务报表,那你肯定不能很好地呼应孩子的需求,他就难免会觉得,你不是特别在乎他,这种认知肯定伤害他的安全感,表现在行为上,也许就是越发“恋物”。

    另外,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了,因此,不妨认真地跟他探讨一下你的工作性质,告诉他这个工作对你的要求,以及你为了平衡工作和他的需要而做出的努力。我们都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只要你足够真诚,多用点心,他也会告诉一遍遍自己:“虽然妈妈不能老陪伴,但她确实爱我”,这个认识在孩子心里扎的根越深,它就越有力量帮助孩子应对不跟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以及以后生活带来的挑战。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把我的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