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事!“第三者”好烦小学报名遇到的各类问题上海入园体检——你问我答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2 | 浏览数: 911 |倒序浏览
兜兜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9-04-12 
帖子
28 
1#
发表于 2011-11-1 20:5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从上面两段对话中父母们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兜兜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9-04-12 
帖子
28 
与孩子共情

同样,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前几种表达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并在交谈中帮助孩子理清情绪、解决问题。此时,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时,叙述的过程就是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兜兜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9-04-12 
帖子
28 
共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

积极回应而不是事事认同。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孩子的想法。

细致表达您的回应和态度。父母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写那么多作业很累”,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等。

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亲子沟通中注意与孩子共情
快速回复
Empty Ads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